1.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体系建设。主要包括:市、区、县(自治县)、社区(行政村)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(以下简称“基层平台”)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信息应用系统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信息网络、设施设备建设。根据市政府办公厅《关于印发重庆市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》(重庆办公室发布),建设所需设施设备的租赁、采购或维护〔2001〕69号)等有关规定执行。
就业促进周系列活动开启了教育部5月至8月“100天冲刺”行动的帷幕。教育体系将继续开展一系列活动,如扩大岗位、促进对接、加强指导和温暖援助,并努力帮助更多的毕业生实施就业目的地。
4.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,从岗位需求、岗位匹配、定向培训、模拟面试、面试指导、工作反馈等方面建立系统服务。
今年以来,我市将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补贴、组织就业认定、困难就业群体就业援助等工作转移到社区、街道(乡镇)、社区依托现代信息管理系统与市、县、区人力资源市场联网,实现了“一点登录、多点查询、资源共享”的城市就业信息。全市街道(乡镇)、社区(村)各级就业服务平台开展了“充分就业创造活动和农村就业创造活动”,发挥了小平台和“大窗口”的作用。目前,我市第一批5个试点镇、8个试点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已初步完成标准化建设。
“系统”是指培训模式包括从专业设置、人才培训规范、课程体系组成、学校安排、实践教学、教师特点、就业管理等一系列影响就业的要素,这些要素既有教学顺序关系,又包括教学逻辑关系,仅依靠任何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,不足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,强调“完整性”。所谓“范式”,是指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,上述各要素和要素所包含的具体内容,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基本稳定,不会有太大的本质变化,可以称为相对稳定的模式。